閑談行為金融學與數理金融學的區別 要謹慎
發布時間:2021-10-22 19:22:13 瀏覽:189次 收藏:18次 評論:0條
通過對數理金融學到行為金融學的發展演變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數理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的根本區別有三個方面:一是假設基礎不同,二是研究邏輯不同,三是方法和本質不同。還有,時至2021年10月22日解析行為金融學與數理金融學的區別,不掌握的來認識一下吧。
行為金融學與數理金融學的區別 這就是緣故:
(一)假設基礎不同
斯蒂格利茨(2010)指出:“經濟學理論是一個邏輯推理過程,由一組假設以及由這些假設推演得出的結論共同構成,只有前提假設正確,結論才可能是正確的。”莫欣(Mossin,1973)也曾指出:“通過檢查前提假設,將能夠更加準確地發現被忽略的部分,進而估計理想與現實差異的本質和影響。”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數理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關于前提假設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數理金融學認為市場中的人是理性的,即經濟行為人對其所處環境的各種狀態都具有完美信息,并且在既定條件下每個人都具有使自己獲得最大效用的意愿和能力。
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1)自利性假設;(2)一致性假設;(3)極大化假設。
但隨著經濟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上述完全理性的三個基本含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以西蒙(Simon)為代表的有限理性論得到了行為金融學派的認同,有限理性論認為人類的理性只在一定的限度內起作用,即理性的適用范圍是有限的,并提出了“實質理性”和“過程理性”的區別。行為金融學對數理金融學完全理性的假設前提進行了修正。二是數理金融學認為市場是有效的,而行為金融學認為市場并非完全有效。市場是否有效,是行為金融學和數理金融學爭論的核心命題,也是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論的焦點。
市場有效學說的代表人物法瑪認為,盡管大量文獻證明了股價長期回報異常的存在,但市場仍是有效的,因為股價對市場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同時存在,異常只是一種“偶然結果”。但希勒反對法瑪的觀點,他認為不能簡單地把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當成是偶然結果,而忽略其背后的心理學依據。塞勒也認為傳統數理金融學只提供了一系列沒有實證支持的資產定價模型以及一系列沒有理論支持的實證觀察結果,行為金融學的觀點及方法將逐漸深入金融學研究的各個層面,以致最后“行為金融學”這一名詞將消失。伴隨著時間的流逝,純理性的模型將被納入一個更為廣泛的心理學模型中去,其中完全理性將作為一個重要的特例。
(二)研究邏輯不同
傳統數理金融學研究的是經濟個體的最優決策行為,是基于嚴格假設條件下的一種理想情況,可以說是先創造理想,然后逐步走向現實,其關注的重點是理想狀況下應該發生什么,而不是現實世界實際上發生了什么,它的研究邏輯可以說是從理想到現實;而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決策行為,其關注的重點是現實世界實際發生了什么及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說是先基于現實,然后逐步走向理想,它的研究邏輯是從現實到理想。行為金融學相對于數理金融學來說是一種現實的邏輯、逆向的邏輯。
(三)方法與本質不同
數理金融學主要是把數學作為工具,利用數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研究金融市場的規律,數學本身不會對金融市場產生影響。而行為金融學除了利用數學的原理和方法外,更加注重利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來研究金融市場規律。人的心理本身會對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金融市場的很多現象和規律都與人的心理有關,心理現象會對投資者的投資產生重大影響。著名投資大師巴菲特的經典名言就是:“別人恐慌的時候貪婪,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慌。”行為金融學探究人們決策時的實際心理特征,研究人的認知、感情、態度等心理特征對投資者及金融市場的影響,是抓住了金融的本質。
如果看完上文,想必親們應該了解行為金融學與數理金融學的區別了吧,已經在上文教授了大家,相信各位在看完之后一定能夠盡快學會,減少配資風險至關重要,還望大家重視起來。
查看更多操盤手法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