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三大外匯市場經典案例
發布時間:2020-10-16 19:22:15 瀏覽:93次 收藏:24次 評論:4條
三大外匯市場經典案例下面小編,時至2020年10月16日詳述三大外匯市場經典案例,有興趣的伙伴們來看下文。
三大外匯市場經典案例 你知道幾個:
1973年代表全球固定匯率體系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簽訂達成的《牙買加協議》確定了浮動匯率制度的合法地位。在各國普遍采取浮動匯率制度和放松金融管制的背景下,全球匯率波動日益劇烈,其中不乏經典的外匯市場案例,對管理外匯風險具有良好的借鑒與指導意義。
1.“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升值
1984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紀錄的1 000億美元,美國與各國,尤其是與主要逆差來源國日本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為此,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1985年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5個發達國家的財長及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5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跌,以增加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史稱“廣場協議”。“廣場協議”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日元。1985年9月,日元匯率還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而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最低曾跌到1美元兌120日元。隨后,日本經濟進入十多年低迷期,被稱為“失落的十年”。雖然日本經濟持續蕭條的根源在于經濟結構的自身缺陷和日本政府錯誤的經濟政策,但“廣場協議”無疑也是日本經濟持續蕭條的重要因素之一。
2.索羅斯狙擊泰銖
1996年,外國短期資本大量流入泰國房地產、股票市場,導致其樓市、股市出現了明顯的泡沫,泰國資產被嚴重高估,國際金融大鱷們預測泰銖會貶值,開始在金融市場上尋找錯誤的匯率定價中的獲利機會。1997年2月初,以索羅斯為主的國際投資機構向泰國銀行借入高達150億美元的數月期限的遠期泰銖合約,而后于現匯市場大規模拋售。當時泰銖實行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索羅斯的狙擊導致泰銖迅速貶值,多次突破泰國中央銀行規定的匯率浮動限制,引起市場恐慌。泰國央行為維護泰銖幣值穩定,買入泰銖,但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斗,便宣告“彈盡糧絕”,最后只得放棄已堅持14年的泰銖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泰銖大幅貶值后,國際投資機構再以美元低價購回泰銖,用來歸還泰銖借款和利息。索羅斯沽空使得他狂賺數十億美元。泰銖貶值引發了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泰國經濟發展,成為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3.美國量化寬松導致美元波動加劇
2008年11月,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經濟衰退,美聯儲宣布將購買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標志著首輪量化寬松政策(QE)的開始。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推出QE可以向市場投放流動性,增加資本供應量,從而刺激內需,帶動經濟的發展。外匯市場對QE作出了激烈反應,美元指數大幅走弱。當第一輪QE宣布推出時,美元指數在1個月內走低12%,而各非美貨幣走勢趨強。由于許多國家都持有占本國外匯儲備比例很大的美國國債,此次超常規的量化寬松政策導致美國國債收益率下降,從而使相應持債國家的外匯資產存在非常大的貶值風險。隨著美國經濟形勢改善,失業率逐漸向正常水平靠攏,美聯儲自2013年12月以來開始退出QE,市場流動性逐步趨緊,推動美元升值。由于美元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國國內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給其他國家帶來了風險。目前,已有相當多的國家采取戰略性措施規避美元帶來的風險,如通過貨幣互換協議繞開美元,直接采取雙邊貨幣進行結算。
當今不確定的地緣政治與經濟氣候導致對風險管理及套期保值工具的需求不斷增長,豐富的產品對于尋求新工具來管理風險的投資組合經理、交易者、投資銀行家、首席財務官、企業財務主管等來說越來越重要。
假如看了上文,我覺得小伙伴們應當了解三大外匯市場經典案例了吧,早已在上述文章領著大伙兒開展了詳盡的掌握,堅信諸位在看了以后應該可以弄懂。
查看更多操盤手法內容 >>